从最不显眼的后勤保障人员到人人赞不绝口的“妙手神医”,再到机电班班长,一次又一次直面挑战,一次又一次拼尽全力,王洪星对专业十年如一日的热爱与坚守,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让他一路稳扎稳打,用一双妙手给卫华的无数设备起死回生!
一、就没有王班长“治”不好的“病”!
“王班长,龙门铣这屏幕黑了是啥情况啊?系统也进不去了。”
即使是在电话中,操作工人焦急的语气也难以忽视,可见事态的紧急性。
“我马上过来!”
听到这话,对面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刚刚略显急促的语速逐渐放缓。
短短三分钟,王洪星的身影便出现在设备故障现场,手里拿着他常年不离身的“医药箱”。
不过是看了一眼,他便找到了原因所在。“看样子是之前的文件数据和电脑程序数据都丢失了,只要数据有备份,我再给重新做个系统就行了。”
大家的办事效率都极高,没一会儿,备份的数据便发了过来,新的系统也做好了,设备又开始正常运行。
操作工人面带感激:“还得是我们王班长啊,要不是你,我这手里这么多活儿都不知道咋弄了。”
这样的情景在王洪星的工作中已经成为常态,能流转到他手中的往往都是突发的紧急性故障,或者是众人都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他需要丢下手中一切工作,火急火燎赶到故障现场,来来回回奔走让人疲惫不堪,但看到问题解决后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他觉得这些劳动都是值得的。
接到任务的王洪星又开始整装待发
对其他部门同事来说,王洪星班长是什么都会修的技术大佬,而在机电班的成员看来,王班长就是他们的“百科全书”。
“王哥,报警不回零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啊?”
“王哥,西门子这个G指令功能丧失了是咋回事啊?”
“王哥,这个好像不太对啊。”
各种各样的问题一股脑抛过来,王洪星也丝毫不觉得烦,大家一个个都这么好学,他反倒倍感欣慰,然后一边现场示范一边给班组同事答疑解惑,每次指导之透彻,讲解之深入,让大家不免喟叹道:“就没有王班长‘治’不好的 ‘病’!”
二、疑难杂症的魅力
期待越高,往往压力也越大,王洪星摸了摸自己的头发,调笑道:“可费脑子了!以前我可是有一头乌黑茂密的头发的,现在都白完了。”他的语气中丝毫没有埋怨,反而充满了自豪感。
对王洪星来说,这种绞尽脑汁后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哪怕有时候找出症结所在要耗费他大半月时间,不断接近答案的过程却让他酣畅淋漓。
因此,越是疑难杂症,王洪星的印象越是深刻,比如之前机加班有一台重型车床主轴出现速度不稳的问题,就让他至今记忆尤深。
车床主轴速度一旦不稳定,加工出来的工件质量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本是亟待解决的急事,但这车床仿佛在故意跟人玩似的,偶尔一天“调皮”一两下又恢复了正常,隔了两三天再“调皮”一次,对工作好像也没造成太大影响,就是这断断续续出现的毛病实在扰得人心烦。
到底是哪儿坏了?王洪星把设备里里外外都检查了一遍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思来想去,实在没法,他决定用最经典的“代替法”来一个一个试。“怀疑哪个地方有毛病,就用一个确保是好的部件给它换上去看看。”
从易到难是维修工作的普遍法则,王洪星第一个怀疑的就是线路有破损,于是给它换上新的线路,换上后设备确实能正常使用。工人们都很高兴,觉得这是好了,但王洪星明白,当前的“正常”可不能说明“病”已经治好了,果不其然,隔了两天后,毛病又出现了。
不是线路的问题,王洪星又怀疑是继电器问题,同样的操作同样的结果,每次都是刚换上时正常运行,但隔一段时间又再次出现毛病,一次次失败没有让王洪星失去信心,他反而愈挫愈勇,不知疲倦地尝试排除再尝试,经历了大半个月,终于找出了病因——
原来是主控板出现了模拟电压,和其他部位互相干扰,这才导致车床速度间歇性不稳定。找到了病因剩下的只要对症下药就能根治,王洪星三下五除二就给出了“药方”,车床在正确“用药”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毛病了。
设备修好后操作工对王洪星满怀感激
三、开源节流是他作为一名员工的责任
就像治病的药方有许多种,王洪星在“对症下药”的同时,还能选择最经济实惠的方法治疗设备的“急症”,尽可能降低设备维修的资金投入,挽回公司损失——
某天,王洪星接到一通电话,对方火急火燎催促他:“王班长快来看看吧,出大事儿了。”
王洪星立刻收拾工具,匆忙赶到现场,这次出问题的是一台龙门镗床,通过对方的描述,王洪星很快断定了“病因”所在,后方丝杠断裂,无法带动工作台运转,现在这台机床已经完全罢工了。
“王班长,工期赶得紧,得赶紧买个丝杠换上。”
“恐怕不是这么容易啊。”常年奔走于各类设备的维修工作中,王洪星对设备配件的价格有个大致的印象,他记得这台镗床用的滚珠丝杠价格可不便宜。
他去网上一查,果不其然,其平均价格在5~8万不等,而成本远不止这些,进口零件发货周期长,目前这台机床已经是停工状态,漫长的等待中所有加工计划都要搁置下来。
王洪星把情况告诉周围的人,大家都沉默不语,王班长的担忧是对的,但是滚珠丝杠是精密部件,对外采购的成品才能保证机床加工精度。一时进退两难,大家都等着王班长拿主意。
干等着不是办法,王洪星俯下身子,对断裂的丝杠进行一番里里外外的检查,结合四周关联的机床部位,终于有了一个意外发现:“这根丝杠和机床的加工精度好像没多大关系啊。”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王洪星再次启动机床,观察几根丝杠的运行轨迹,这次他有了八九成的把握——后方丝杠不涉及精度,仅仅起到一个承载作用。
这可是破局的关键,王洪星快速想出应对办法:“我们可以自己设计一个轴套,支撑得起工作台即可,不过……”他话锋一转,“万一失败了,有可能造成电机过载,那可就雪上加霜了。”
经过一番思量,王洪星决定相信自己的判断,他立刻着手设计图纸,交给机电班加急制作,不出两天加工完成的轴套就固定在了断裂的丝杠上。
等到通电那一刻,王洪星屏息凝神,看着工作台精准移位,指示灯平静如常,没有报警提示,没有运行故障,看来这法子成了,王洪星砰砰乱跳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
王洪星对设备“望闻问切”
冲锋在前,以技服人,王洪星以娴熟技能,带领团队撑起卫华设备维修的一片天;高质量,低成本,王洪星潜心钻研,为公司降本增效添砖加瓦。他的身上闪耀着作为一颗平凡螺丝钉的光辉,他用出色的表现,践行着卫华人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