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HUA NEWS
双三班的“发明家”
2023-02-17
访问量1428
手机阅读

双三班的“发明家”

 

对于双三班的“工作狂”崔艳兵来说,下班不是一天工作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光便是下班后潜心思考的状态,该怎样改善产品质量,怎样提高工作效率,怎样减轻工人们的负担……不爱娱乐不辞辛苦,一门心思钻研技术,崔艳兵将工作变成生活的常态,即使是一年干到390多天的工时,他也甘之如饴。洒下的是汗水,收获的是甜蜜,双三班无数工艺方法与辅助工装出自他手,是当之无愧的双三班“发明家”。

bb2e817e3724d01bfe36f04d0d1b1c3.jpg

“焊缝不怕探伤了”

早些年,卫华承接的大部分项目规格较小,工人们在进行焊接作业时只要保证焊缝外形美观即可。随着公司业务范围的拓展,大吨位起重机的制造成为一种常态。愈是高规格的产品,对性能的要求愈严格,焊缝探伤成了摆在工人面前的头等难题,沿着以前的老路子来,想要探伤率达标几乎不可能。

工人们束手无策,久而久之,遇到有探伤要求的产品,大多敬而远之,崔艳兵见此情形,内心焦灼不已。

“他们怕出错我能理解,但活还得干啊,得想个办法把探伤达标率低的问题解决了。”

恰巧当时公司外聘了一位专家,对焊缝质量十分重视,正带着团队改进焊接方法,崔艳兵一听,心中腾起希望,现成的老师这不就来了!他带着求知若渴的劲头,请教这位专家。

两人讨论良久,又一起去小车班学习经验,大家集思广益,终于摸索出一个可行的办法:焊接之前在内部加上一个衬板垫着,就能大大改进焊液下漏导致的探伤不合格问题。

方向对了,但不够尽善尽美,焊缝不合格的情况还是时有出现。为了彻底根治问题,崔艳兵在工作之余时常旁观别人的焊接过程,反复比对,终于发现了关窍——

垫衬板也有讲究,坡口的锈迹要去除干净,衬板也必须打磨光滑,否则一旦掺入杂质,难免不会产生裂纹,一番改进下来,焊缝探伤合格率直接从之前的80%上升到了100%。

曾今多年经验的老师傅都难以达到的要求,而今人人都能达标,工人们总算有了干劲,个个争相尝试。崔艳兵心中的郁结解开,终于舒了一口气。

“再见了!挥舞的铁锤”

攥紧铁锤,抡圆胳膊,“咣当”一声巨响,眼前的钢管“毫发无伤”,再次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在厚厚的钢管头部上锤出一个平面为止。不一会儿,工人就累得满头大汗,脑瓜子更是被巨大的噪音震得嗡嗡响,熬过一上午就是极限,下午干脆请假休息。

这就是过去的双三班工人在进行起重机护杆制造时必然经历的一道坎,无数的钢管经过反复捶打后才能在坚实的管身形成一个小平面,方便护栏连接处的焊接。栏杆并非起重机的关键部位,耗费如此多的人力与时间实在不值,苦于没有更好的办法,大家只能咬着牙干下去。

看着工友们重复这项繁重低效的体力劳动,崔艳兵心中无奈,耳边不时响起铁锤砸落的“咣咣”声,仿佛时刻提醒着他,“快想想办法吧。”

心中时时牵挂留意,就会长出一双发现蒙尘“宝贝”的慧眼,崔艳兵抓住了一个契机。

前些年卫华还未推行流水线式协同生产,许多班组都配有挤梁盒液压工装,但是伴随着班组生产分工更加完善,大家各司其职,许多班组的这套工装长期闲置不用,甚至面临报废。

崔艳兵不经意间发现这些堆在角落的“废铜烂铁”,思路豁然开朗,这不就是他苦苦寻找的“宝贝”。如果能用液压机在钢管上压出一个平面,何必工人们费时费力抡锤子呢?

崔艳兵将他的想法报告给班长,班长听完眼前一亮,“还能废物利用,这主意真好。”

他马上和崔艳兵一道协调其他班组拿来闲置的液压工装,再对接其他班组设计合适的模具。没过多久,双三班的第一台自动压管机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它的实力不容小觑,一次可压制5~8根钢管,大大提升了护栏制作这一流程的生产效率,并且机器压制的平面比之人工砸成的更加标准规范,减小装配间隙,提高了产品质量。

双三班工人们自此告别了手工砸钢管的时代,大家纷纷对崔艳兵竖起大拇指:“这么好的法子,艳兵,还是你行!”

c48641c4775871318ac032b843f22aa.jpg

自动压管工装

50844b86a95992137b0824842991ab8.jpg

崔艳兵操作自动压管工装

“它来了,守护生命的安全绳”

安全生产是常抓不懈的主题,多一份安全,便多一份人生幸福的筹码,崔艳兵时刻谨记这个道理,把班组所有人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上。

通常来讲,离地面两米处都属于高空作业,对于以大型梁盒生产为主的双三班来说,高空作业是不可避免的“主旋律”。

无奈的是,待加工的梁盒主体结构由几块光秃秃的钢板组成,安全绳无处悬挂,自然无用武之地,工人们高空作业只能凭个人小心自觉。

平日里虽没出过意外,但崔艳兵心中不安,安全隐患是颗不定时炸弹,他打算主动出击,为工人的人身安全多上一道“保护锁”。

起初,崔艳兵的尝试比较简单,他在梁盒盖板上焊上一个槽钢,保证安全绳有处固定即可。办法虽然可行,弊端也显而易见,班组工人时常反映,“每加工一个梁盒就焊一次槽钢,这太耽误事儿了啊。”

企业生产安全是天,效率同样是企业的生命,崔艳兵深以为然,可当面对着光秃秃的梁盒和空旷的厂房,崔艳兵又觉得无处下手,“焊槽钢不行,那安全绳往哪挂呢?”他围着梁盒左看右看,反复琢磨,脑海中渐渐形成一个想法。

他找来一个钢管,在下方设计一个凹凸槽,梁盒凸出的边沿是一个完美的固定地点,再用螺丝将两者装卡在一起,一个纹丝不动的立柱就形成了。

崔艳兵用手晃了晃,“嚯,真结实。”不用时还能拆掉取下,灵活取用又牢固可靠,崔艳兵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最善于举一反三,受到老式手摇水井的启发,崔艳兵在立柱上设计一个简易的摇臂滚筒装置,缠上一圈圈的钢丝绳,这端的钢丝绳可以与另一端的立柱相固定,工人身上的安全绳便悬挂在钢丝绳上。

714b1b7126cea42b994bbe09bb22bdc.jpg

安全绳工装在双三班广泛使用

崔艳兵站上梁盒亲身体验了一把,还真不错,使用时,行动如常;不用时,滚筒的存在方便钢丝绳的收纳,真正做到了收放自如、方便实用。从此,双三班的工人们当“空中飞人”再无后顾之忧了。

看着班组的工友们高空作业时都用上了自己设计的安全绳工装,崔艳兵十分欣慰,“安全防护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话题,永远会出现新的问题,我要做的就是不断改进,尽可能地解决问题,服务大家。”

fde912181eb9b63147cdb5bf0439573.jpg

双三班工人使用安全绳工装作业

班组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单元,是无数一线员工智慧火花碰撞的集中地,崔艳兵作为其中一员,从大处着眼,自小处入手,时刻保持创新思维,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发明创造,为产品质量添砖加瓦,为企业生产提速增效,为工人安全保驾护航,是当之无愧的双三班“发明家”。